重要岗位定期开展交流轮换是落实国家银监会“四项制度”的重要内容,对农信社风险防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笔者结合工作实际,现就信贷员岗位轮换交流谈几点看法。
一、信贷员岗位交流利好的一面
笔者认为,实行信贷员轮岗交流为农信社县级行社带来的有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有利于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农村信用社员工在适当的范围内实行轮岗交流,可更加熟悉两项或多项业务知识和技能,全面掌握农村信用社业务知识和操作应用能力,不断提高经营和管理水平,将信贷从业人员逐步培养成复合型员工。
2、有利于提高从业人员自我约束的能力。轮岗交流制度为各项工作提供了监督制约机制,特别是主办会计、信贷等重要岗位的轮换,可以及时发现违规违纪行为,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和可考核性,有利于加强内部监督,防范案件发生。
3、有利于提高从业人员主人翁意识。一般情况下,劳动者在长期重复性劳动后会产生厌倦的情绪,一定程度上会逐渐降低工作的创造性和敏感性,而轮岗制度的设定,能够有效防范信贷人员思想疲惫、精神滑坡、工作停滞不前等情况的发生。
二、信贷员岗位交流的负面影响
据统计,自2012年启动大规模的信贷人员轮岗交流以来,全县农村信用社共计交流信贷员100余人。自启动轮岗制度以来,相关网点的资金组织、信贷营销等工作受到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信贷质量的影响更是严重。从近年情况看,在开展大规模信贷人员轮岗前,80%以上的网点到期贷款收回率都保持在98%以上,而启动信贷员轮岗交流之后,60%以上的网点都出现了不良贷款反弹的现象。
原因分析:
1、岗位的特殊性。作为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地域广,需要面对复杂的社情、民情,而信贷员作为联系单位与客户的桥梁,往往存在客户“只认客户经理,不认单位”的情况,一旦信贷人员突然发生异动,就极有可能影响信贷资产质量。
2、工作的连续性。一直以来,广大农信社县级行社对于信贷人员的轮岗交流一直持谨慎态度。在监管部门“四项制度”出台之前,对于信贷员的岗位轮换和异地交流相对较少,绝大多数行社也没有形成常态,突然开展此项工作,肯定会增加监管的难度,进而影响资产质量。
3、认识的偏差性。大规模开展信贷员岗位交流轮换,难免会造成管理的脱节,也极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内部员工的矛盾,给信贷工作造成负面影响,造成移交不清、管理脱节等问题,进而影响信贷资产质量。
三、关于信贷人员交流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内外兼修”的举措,有效应对信贷员轮岗交流。
1、加强协调,争取适当放宽不良贷款宽容度。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本来就存在从业人员多,贷款比数多,管理难度大,服务区域广等特点。因此,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积极协调,适当放宽对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占比宽容度,争取做到两种体制,两套制度,区别对待。
2、灵活对待,争取在轮岗时限和方式有所开松。通过与监管部门沟通,请求其充分考虑农村信用社交流人员多的特点,在交流时间和方式上予以适当考虑,改长时间异地交流为短时间轮岗或短时间异地交流,在规定框架内,充分考虑农村信用社实际。
3、练好内功,有效克服轮岗制度带来的不利影响。首先,要打造高素质的信贷员队伍结构。实行竞聘上岗,让那些爱岗敬业、作风正派、有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员工从事信贷工作,防止个人行为风险,让信贷人员不会因轮岗而影响信贷资产质量。其次,要制定专项奖励措施,强化考核,将轮岗之后一定时限内的到期收回率纳入考核管理,切实提高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避免“新官不理旧事”现象出现的同时,也让信贷人员不想因轮岗而影响信贷资产质量。再次,要建立健全信贷管理制度,完善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在信贷决策机制、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转移机制、风险补偿机制及信贷风险责任等方面下足功夫,要严格落实“四包”责任机制,认真落实第一责任人追究制,分在册在职,退休、内退,调离等三种情况分别采取强有力的清收追责手段,让信贷人员不敢因岗位轮换而影响信贷资产质量。
作者系绥宁县联社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