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农村金融市场呈现新格局,特别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不断加快,客户金融需求的多元化,农信社面临着严峻挑战。农村信用社要怎样发展才能融入到互联网金融之中,实现长足进步?是农信社在新常态下的“新考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与读者共同探讨。
一、坚守市场定位巩固发展阵地
市场定位是事关企业发展方向和目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问题。长期以来,农信社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自身也实现了华丽转身、快速兑变。在经济新常态下,农信社转型应立足农村市场的市场定位不能动摇,稳定县域市场这个支点。
(一)坚持“三农”定位是农信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县域及农村地区是互联网金融的蓝海。农村信用社从成立之初已走过60余年的光辉历程,这期间浓缩了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探索进程,与农民结成了牢固的人缘、地缘、亲缘关系,被誉为农民自己的银行。近年,得益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利率管制下的息差红利,并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县域机构的大量收缩,农村信用社可谓“一枝独秀”,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2014年末,全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17.37万亿元,贷款余额86.79万亿元,其中农信社系统存款余额16.17万亿元,贷款余额10.57万亿元,占比为13.78%、12.18%,“信合系”八分天下有其一;涉农贷款余额6.2万亿,占银行业农户贷款余额的66.7%,是“三农”尤其是农户获得贷款的主渠道,跟农字有关的金融,三分之二的活都是“信合系”干的;在全国32个省级农信社中,有22家存款余额排名居当地银行业首位,19家贷款余额居当地银行业首位;近两年,全国农信社实现税后利润在2000亿元以上,上交所得税近700亿元。由此看出,农村市场是农信社发展的立足点,发展于此,壮大于此,农信社唯坚持农村市场定位、根植广袤大地,才是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的基础。
(二)农村金融市场的巨变倒逼农信社转型变革。商场如战场,所有战略战术无非归于“攻”和“守”二字。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的市场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大型银行及股份制银行进一步下沉经营重心,农业银行在稳步扩大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邮储银行按照“一行一品”的思路,各分支行不断加大地域性农村信贷产品的拓展力度,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竞相设立,不断将网点和自助设备延伸到乡镇一级,阿里巴巴启动千县万村“淘村”计划,京东正在布局拓展农村金融市场,与农信社竞争,争夺客户。面对新常态下错综复杂的经营环境,作为曾狂飙突进一时的农信社,依靠传统经营模式谋求发展显然难以为继,农信社历经几代人拼搏的人缘、地缘优势正在面临挑战,如何守住农村阵地成了摆在农信社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在清醒认识到竞争形势和挑战的同时,农信社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更要顺应时势,抓住“互联网+”时代的新机遇,发挥开拓农村金融业务的天然优势,力争在未来赢得先机。笔者坚定认为,不管农村市场发生何种变化,农村市场仍是农信社大展拳脚的舞台,是农信社赖以生存的主阵地和发展壮大的主战场,只有至力于经营理念、业务创新、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转型,将传统业务打造为农信社竞逐互联网金融“蓝海”的大后方和根据地,就能寻求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推进战略创新主动对接市场
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在金融界掀起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农信社如何抓住机遇,主动融入市场,赢得市场先机?发展互联网金融是农信社的必然选择。
(一)“大消费”成为各家金融机构眼中的香饽饽。当今席卷全球的信息技术浪潮已将金融业推至风尖浪口,农村互联网的普及、农民购买力的提升和物流条件的改善,农民的消费习惯的变化,悄无声息地颠覆着传统的商业模式引发着金融行为的变迁。阿里网络公开数据显示,过去三年淘宝农村消费比例不断上升,2014年农村网购市场达到1800亿元,县域网购消费的增长幅度比城市高出了18个百分点,网购成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且商品购销范围正逐步在向有机食品、蔬菜水果、农村特产等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渗透,覆盖了农业生产的产业链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从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到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再到农产品的冷链运输和各个环节的金融服务成了一个无穷大的市场。面临发展环境的新变化,各金融机构纷纷布局亮剑,吹号冲锋,不约而同地瞄准了农村互联网金融这方高地。
(二)“大数据”是农信社融入农村电商的基础。阿里能在电商业呼风唤雨,在于其平台建设早,网络覆盖广,营运模式新,赢得了消费者亲赖,拥有大容量基础数据。然而,农信系统在某些方面有势更为突出。一方面,农信社的绝大部分客户来自农村,据统计,全国农信系统拥有十几万网点机构,覆盖面其他银行比不了;另一方面,全国农信系统拥有近6亿的存量客户群,有覆盖各行业的商户资源,在农村领域其他金融机构比不了。有了“大数据”基础,农信社完全可以依托遍布城乡的网点融入互联网金融,成为互联网金融时代的超级巨无霸。一是可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利用大数据对客户日益多元的金融需求进行介入,针对目标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拓展服务、创新产品,真正融入“互联网+”时代,融入客户的日常生活,让客户在银行的金融+商务平台上交易。二是可以通过合作方式与成熟电商、专业数据提供商、P2P等互联网金融企业联手,发展直销银行、金融超市、社区银行等,为农户和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从而实现多方共赢。
(三)“大蛋糕”是农信社融入农村电商的后盾。银行在经营活动中注重的是“现金流”,哪里交易活跃,必定就会有银行的影子。数据显示,京东商城去年的销售收入是2600亿元,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去年的销售收入是7630亿元。再看一组数据,我国种子行业市场空间约为3500亿元,化肥市场空间约为7500亿元,农药市场空间3800亿元,农机具市场空间约为6000亿元。2013年,我国农产品市场交易规模超过5万亿元;这一个庞大的市场,必将引市场各方的争夺,谁能拿下这块“大蛋糕”谁就夺得了话语权,谁就是最大的赢家。农村金融市场的业务空间无限扩大,给农信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新市场环境下,农信社应把握市场脉搏,主动对接市场需求,依靠金融创新,加快转型步伐,寻求发展突破口。
(四)“大平台”是发展农村金融电商的最佳途径。随着各大银行纷纷向互联网+金融进军,据报道,工商银行的“融E购”,2015年以来已经取得了不俗的业绩,预计全年销售额将达到3000亿元人民币。多家农村金融机构纷纷试水,德清农商行探索性地推出了“丰收驿站”等,但从目前发展态势来看,总体影响力和效应还不是很明显。一是平台规模小。农村信用社目前的管理体制是各省自成体系,大多是以县级法人行社构建平台,商户少,人气低,辐射范围不广;二是技术能力不足。农村互联网金融平台基础投资大,技术要求高,而且需要强大的社会资源、资本仓储、物流运输支持,单体的农村金融机构是难以承受的。三是竞争力不强。产品创新能力有限,应用推广有区域性,没有品牌效应,体现不出金融电商的优势。总体上讲,农村金融电商这个包罗万象的农村电商平台没有强大的资本做不起来,没有超强的商户网络做不起来,不依托强大的组织资源也是难以做到的。笔者认为,县级农信社发展互联网金融较为可行的路子有:一是借船出海。与成熟的电商平台开展合作,通过植入金融产品、客户导入和商户渠道实现利益共享,逐步摸索电子商务经验。二是建“大平台”。铺设全国性联合建设农村金融电商平台,实现全国农信社系统资源共享,互联互通,最大的好处可以集中优势资源,无论技术力量,还是客户资源、商户资源、产品资源、网点资源的整合,可以体现出“信合系”行业优势。
三、发展普惠金融促进转型升级
随着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日益丰富和多元,为农信社提供了发展机遇和业务空间,从农信社面临的竞争环境和自身的优势来看,只有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业务创新、服务创新,才能更好的适应和服务新常态,才能塑造好、维护好农信社金融老字号品牌。
(一)推进物理网点智能化建设。邮局不努力,成就了顺风;通讯不努力,成就了微信;商场不努力成就了淘宝,如果银行再不努力,那未来很有可能就成了支付宝的天下。“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惨痛的教训,同样,在激烈的竞争中如果不能抢抓机遇、主动出击,也终将被社会所淘汰。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主要以柜面服务为主,在经济新常态下,农信社要切实转变观念,以网点转型为切入点,实施精细化管理,着力在减少人力资源,突出科技创新上下工夫。一是要适应客户需求,加快传统业务互联网化,加大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微信银行、ATM等离柜自助服务;二是要大力推广集中作业模式,强化后台集中授权功能,加大客户柜面交易无纸化自助服务改造力度,努力提升网点操作风险防控能力;三是要优化人力资源布局,在推进网点转型和服务方式转型方面,可按照“综合柜员+自助服务”或“人工值守+自助服务”模式,提升服务网点智能化水平。
(二)深耕细作服务这篇大文章。航空服务一直被视为优质服务的典范,移动公司很早以前就开始推行“空乘式”服务,拼的是服务,赢得的是客户。一个专业、正规的形象,在无形之中就获得了客户的信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农信社发展互联网金融不能完全照搬同业经验,应结合目标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结合自身特点,推出接地气、有人气的产品和服务,致力在服务理念、服务方式转变和创新,深耕细作农村金融这篇热土。一是要全面提升形象。在统一着装、文明服务礼仪上下功夫。坚持文明用语,做到着装统一,挂牌上岗,最重要的是要培育起员工的服务意识,多开展文明礼仪服务方面的比赛,在“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内,传播优质服务文化,将服务品牌化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优质金融服务。现代社会,人们的时间观念也来越强,安全、方便、快捷势必成为满足客户需求的首选,农村信用社也要加大对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发和推广力度,以优质的金融服务为基石,牢牢吸引住客户。未来一段时间,90后、00后将成为主要生产消费群体,这一群体对互联网的使用和依赖程度更高,更加注重金融服务体验,崇尚“开放、平等、定制化”的金融产品,适应客户年龄结构和消费习惯的变化;三是农信社应及早转变服务理念和方式,充分利用社会各种资源,丰富移动办理业务功能,按照简易金融服务模式(定时定点流动服务、助农金融服务、预约上门流动服务),布局助农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不断拓展农村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积极探索互联网+金融服务,广泛开展代理业务,最大限度地拓宽息差空间、增加中间业务收入、降低经营管理成本。四是要农村信用社要彻底改变过去“土八路”的形象,把“门面”做漂亮,打造出一个绝对不比其他行逊色的网点形象,环境更加整洁优雅,设施更齐全,随时为客户提供“私人银行”式的精品服务,让客户拥有“宾至如归”的感受。
(三)筑牢农村普惠金融的战略支点。以客户为中心,不断丰富金融产品与服务,是金融机构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农信社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换位思考,不断为客户提供多层次、特色化、全方位的支付、信息等产品与服务,才能增加客户资源,拓宽业务领域。一是做实传统业务。传统业务是农信社的看家本领,是农信社60多年打造的品牌,务必要做实做细;二是做优新业务。创新业务是农信社的发展之要,务必要围绕市场、围绕客户需求,认真调查研究、细分市场,做精做优。如存贷款产品设计要能满足多层次、多维度客户需求和客户忠诚度的差别化利率定价需要;三是做精业务流程。业务流程设计要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尽可能简化、便捷,结合地域特色积极探求业务新品种、服务新方式,最大程度满足不同人群的金融需求;四是做细民生金融服务。快步推进惠民“一卡通”、社保IC卡和金融便民服务站等民生普惠金融,特别在信贷服务上,要推行“阳光服务”、“限时服务”等举措,牢牢抓住事关农信社发展的源头工程。
总之,农村信用社经过多年的发展,具备了遍布城乡的基层网点、庞大的员工队伍、深厚的客户基础,形成了其他农村金融机构所不能比拟的强大人缘地缘优势与推广能力。即使是互联网金融迅速崛起的今天,农村信用社依托客户资源和市场占有率,以科技支撑为后盾,大力开展电子化建设,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些基础优势,争取百尺竿头,再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