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四抓” 提升信贷服务

点击数: 时间:2015-12-07 作者:谭明 来源:慈利联社

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和普惠金融“三大工程”(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和富民惠农金融创新)的深入开展,贷款客户对信贷服务的要求也开始“货比三家”,挑最快捷方便、最经济实惠的银行办理借贷业务。农村信用社如何在县域市场独辟蹊径,既履行好“支农支小”的社会责任,同时又做大做强高端业务,拓展大市场,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笔者以慈利联社为例,简要分析了提升信贷服务的要点。

一、慈利联社信贷业务规模和现状分析

慈利县目前共有8家金融机构,第9家商业银行将于近期挂牌开业,另有多家小额贷款公司,民间借贷较为活跃。截至一季度末,全县金融机构贷款总额79.48亿元,存贷比为52.2%,处于低位;而慈利联社各项贷款余额25.38亿元,存贷比仅为49.14%,在全省农村信用社处于低位。春耕备耕黄金期、资金需求旺盛期,全县农村信用社有效信贷投放仅1.55亿元。一边是农户、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贷款不方便的问题愈演愈烈,一边信用社贷款优质客户“一户难求”,贷款放不出去。整体来分析,信贷资金有供有需,但有效信贷投放不理想,进度缓慢,出现严重反差,矛盾突出。

二、剖析信贷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懈怠,主动服务欠缺。信贷工作人员坐等客户上门“求贷”的老思想仍然存在,“有则发,没有则等;摆架子高高在上、尾大不掉”,没有认识到信贷工作的“服务”性质。加上假冒名贷款员工自赔、不良贷款追责,信贷员压力和责任大,“少放贷少担责,不放贷不追责”的思想严重,出现惜贷、畏贷、甚至不贷现象。

(二)固步自封,创新服务欠缺。当前,农村信用社在县域市场的份额保持绝对第一,但增速放缓、市场萎缩的状况开始显现。信用社因循守旧、看着原来的“一亩三分地”,缺少站在全局的高度深入进行需求分析和市场调研,信贷业务缺乏战略指引、创新发展和差异化服务。

(三)产品限制,灵活服务欠缺。信用社在发放贷款时,往往忽视了第一还款来源,反而更重视第二、第三还款来源。据了解,当前大部分农民生活富裕,一般购置生产资料的信用贷款需求较少,更多的是农户规模经营需要额度较大的创业贷款。但是,这些客户很难提供有效、足值的抵质押物,再者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等流转市场不健全,贷款风险失控时,抵押物执行困难,导致信贷投放困难。

(四)基础薄弱,流程服务欠缺。当前,慈利联社39个营业网点,有38个网点办理贷款业务。但信贷员素质参差不齐,办贷、管贷水平不一,仍有部分网点的信贷员不会电脑操作,无法单独使用信贷系统完成贷款流程操作、查询等业务,需要其他信贷员或会计配合完成,有的网点需要专门配置信贷内勤岗位,负责“电脑操作”。再者,不同网点、不同信贷员办理贷款的要求不统一,贷款档案模板不统一,给客户信贷服务不严谨、不规范的印象。同时,受信用社资本净额、贷款集中度等监控要求限制,信用社无法承接大项目贷款,部分大额贷款客户选择了“高大上”的商业银行。

(五)重放轻管,售后服务欠缺。重贷前调查,严贷时审批,轻贷后管理是当前信贷业务的普遍现象。贷款正常结息的,鲜有工作人员联系过问、跟踪服务,形成不良贷款时,赶紧“补功课”,导致部分信用社一手扶持起来的客户在做大做强后,被商业银行见缝插针“挖脚”,优质客户资源流失严重。

三、提升信贷服务的建议

(一)抓思想,提高服务意识。在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企业产品高度同质化的今天,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企业,提供人性化的优质服务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胜的唯一法宝。这一点不仅在银行网点扎堆的城区市场显现的淋漓尽致,随着商业银行网点下沉、互联网金融、电子银行等普惠金融的深入推进,农村客户也开始重视金融服务带来满意度和存在感。履行着“支农主力军”职责的信用社,并不是“官办”企业,不是行政机关,而是自负盈亏、适用于丛林法则的普通金融企业,所以,我们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对当前发展举步维艰的境遇进行深刻反思,加快转变思想,增强员工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服务意识,认识到信贷投放是比快捷、比实惠的“拼服务”时代,放贷款不再是“唯我独尊”,信用社不放贷,自有多家银行对这块“蛋糕”垂涎三尺。

(二)抓营销,抢占服务市场。信用社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继续保持县域市场的领先地位,服务是手段,客户是焦点,服务效果直接在客户身上得以体现。关系营销、感情营销成为银行业当前营销的“王道”,这就要求信用社每一个员工主动去找客户,把生人联络成熟人,把熟人发展成客户,把普通客户培育成优质客户、忠诚客户。一是客户上门咨询贷款。我们要主动热情接待,快速调查,对符合条件或创新条件后预计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做好信贷服务;对确实不符合贷款条件的,要说明情况,耐心解释,争取获得谅解。二是经人介绍。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个定理,美国的推销大师乔·吉拉德提出的“250法则”,即每一个客户身后,大体有250位亲朋好友,如果赢得了一位顾客的好感,就可能赢得了250个人的好感,反之,得罪了一个顾客,也可能得罪了250个人。信用社点多面广线长,在做实阳光信贷的基础上,经人介绍一带十、十带百,也不失为好的营销渠道,特别是联系好行政事业单位和村支两委,可能达到营销一户,发展N户的效果,同时,还有利于贷款管理和存款、ETC等业务的整体营销。三是寻找客户。员工要沉下身子、放下架子,主动进村入户,进社区、园区,“扫”商业街道,逐户走访调查,一来开展营销,二来可以做市场调研,了解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三来收集信息,建立潜在客户数据库。四是抢客户。对其他银行的大客户、优质客户,我们可以采取社团贷款、项目合作、体验等方式,建立关系,逐步渗透,以优质、实惠的服务发展成为信用社自己的客户。

(三)抓创新,激活服务方式。当前,市场上的信贷产品琳琅满目,仔细归纳,不外乎信用、抵质押、担保这三种形式,要么单独使用,要么组合授信。创新的前提在于有充分的市场研究,关键在于服务载体和方式的改进。信用社要充分发挥小法人机构灵活的优势,围绕市场转,研究县域经济的增长点,了解县域市场其他银行的市场战略和产品定位,做到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完善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有效应对同质产品的竞争。要保证信贷资料的真实性,加强信贷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明确信贷投放的战略和方向。要多听取贷款户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人们对信贷服务的需求,针对市场空白地带实施研究创新,提高服务的覆盖面。比如,种养大户有花葡苗木、养殖实物,商户有存贷,生产企业有原材料和订单,生产或流通即可回笼资金,信用社可以灵活处理,重点关注客户的现金流和资金实力;对于从事建筑行业的客户,可以直接与项目工程合作,发展下游客户,做到项目+建设工程,原材料供应商+使用人两条线的拓展。再比如,可以与县内经营较好的商场、酒店合作,开展贷记卡联名服务,提升信用社贷记卡业务的服务实惠性,引导客户刷贷记卡消费;对贷记卡取现达到一定额度的,可以在一定限期给予低利率的实惠服务等,等等,在产品创新方面,信用社灵活运用,大有文章可做,以有效缓解当前“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

(四)抓管理,提高服务水平。信用社信贷客户户数多、涉及面广、金额小,管贷工作量大,必需要有流程化、标准化、系统化的信贷管理办法,并严格落实执行,才能达到批量管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信贷服务的核心内容。一是加快推进阳光信贷工程。要严明信贷工作纪律,公示办贷流程、办贷条件,限制办贷期限。对只要到信用社提出贷款申请的客户,不管放贷与否,都要登记,未成功放贷的客户要注明不放贷的原因。要开展信贷服务评价,贷款发放和贷后管理都要进行服务质量的跟踪和反馈,并对服务质量按期通报。要服务畅通投诉渠道,对客户评价不满意达到3次的,更换客户经理。多措举举,严防“索拉卡要”、“花钱好办事”的不正之风。二是科学考核机制。要实行客户经理等级管理制度,制定有效的绩效考核办法,畅通客户经理的晋升渠道,实行等级、工资与贡献度挂勾。对信贷客户经理保持适度的淘汰率,对不贷、惜贷的,不负责任、违规放贷的,要宁缺勿滥,坚决调离信贷岗位。

三是强化风险管控。与客户经常保持联络,做实贷后检查,关注客户贷款绑定的存款账户的流水,及时掌握客户的经营和现金流状况,将风险防控的关口前移,做到及时处置,同时有效避免客户被同行“挖走”而流失。四是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素质。要经常组织信贷客户经理的集中培训,学习制度办法、操作实务、法律法规,并实行持证上岗和年检制度;同时,鼓励新进员工参加信贷上岗考试,建立信贷客户经理后备人才库,当淘汰时,及时递补,改善当前信贷客户经理严重老化的不合理结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