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注意力经济时代开启,我省农信社应主动顺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十三五”新理念,以助农金融终端服务为载体,着力推动便民服务点的合理布局和安全运营,并将其打造成“践行便民惠民、助力业务转型、对接农村商务”的实体平台,维护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优势。
践行便民惠民的服务平台
六十年来,不论农村市场是金融的红海或蓝海,农信社始终秉承“服务三农”的理念,成为推动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主力军。近段,农信社积极响应国家的便民惠民政策,充分发挥点多面广优势,主动承担各类惠民补贴资金归集和落实,例如,全省农信社无偿发行社保IC卡2790万张。但随着涉农资金项目递增及受众面扩大,加之农户文化水平及金融消费行为的参差不齐,农信社网点柜面业务压力剧增。为此,省联社适时推出助农金融终端服务,指导基层行社选设便民服务点,坚决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农信社便民服务点的安全运营,让村民足不出村可享受到便捷、安全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以实际行动践行便民惠民政策的服务平台
助力业务转型的推广平台
随着各商业银行业务拓展“下沉”农村,村镇银行加速县域布局,农信社对内要管好资金门、信贷门、金库门,对外更要管好客户门。因此,农信社要走出原有代办站的固化思维束缚,从拓展便民服务点多、“地情”熟的团队优势下功夫,既要认真践行便民惠民服务,又要成将其打造成农信社的宣传窗口,一方面便民服务点要安装小型可视电视,播放图文并茂的金融安全宣传及新业务推广视频,满足农村金融安全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各行社要适时推出推荐办理业务激励机制,举办便民服务点人员业务培训班,耐心介绍农信社业务产品特色与优惠政策,调动此类“编外员工”活力,让他们成为农信社手机银行、便民卡、微信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的“播音器”、“示范机”、“黏合剂”,加速农信社电子银行业务在农村客户群的普及应用,打造真正为老百姓服务的地方银行。
融合农村商务的对接平台
农信社应主动顺应 “互联网+”思维,结合农村市场化、农户合作化、服务社会化的趋势,主动对接农村电子商务机遇。 今年,阿里巴巴集团开展的“百千万”工程,落脚点是以建立村级服务站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农信社点多面广,尤其正按村村有的思维实施便民服务点的布局,二者不谋而合,如能主动有效对接,将农信金融与电子商务交集于便民服务点叠加运营,一方面阿里巴巴集团借助农信社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快速有序长效渗透;另一方面农信社依托农村电子商务,延伸客户体验服务触角,有效对接电子商务消费信贷及服务需求。
思路决定出路,行动决定成果,农信社在助农金融终端服务上应顺势而为,网点服务“下沉”村口,对接农村金融需求,实现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广覆盖,以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平台为延伸,实现线上线下多渠道的融合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