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档案管理,创建现代化档案室

点击数: 时间:2015-12-23 作者:李靓 来源:岳阳县信用联社

档案是各项工作的真实记录,既能提供史料凭据,又能指导现实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如何更好地管理各项档案、便捷调阅关联资料,不仅成为新形势下的迫切需要,更对档案的优化管理提出现代化要求。大多数员工因忙碌于手头工作,却常常忽视了与工作同等重要的资料保管,即本文所述的档案管理。本篇将从如何创新优化档案管理、创建现代化档案室作文。

一、档案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档案室无专人管理

据了解,大多数信用社未配置档案室专职管理人员,基本为办公室人员兼职。由于兼职因素,档案管理人员被其他事务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导致档案整理的专业化流程得不到贯彻落实,调取档案的审批流程得不到完整执行,重要资料的专人专管得不到应有保障。档案无专人管理,一方面,是领导重视不够,没有把精力投放到档案管理中;另一方面,因资金配备不足,多数单位忽略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二)档案制度流于形式

每个信用社均配置了统一的档案制度规范、档案管理流程、借阅审批办法等。但是,在档案的日常管理过程中,档案的整理、调阅、保管、销毁等环节多按习惯与偏好处理,没有按照档案的各项流程处理,档案制度形同虚设。

(三)档案硬件设施落后

因不受重视,档案室未达到硬件设施管理要求,许多年代久远的档案资料已受虫蛀等损坏。各地方档案局根据单位的管辖范围、类型、人数等划定了档案室硬件设施的等级要求,比如配备电子查阅系统、监控设备、扫描仪、空调、电扇、干燥剂、通风管、樟脑丸、防水装置等等,但由于财力、物力等因素,目前档案室的配备已严重落后。

(四)档案清理监管不严

信用社网点遍布乡镇,分支机构较多,档案种类繁多,包括人事档案、业务档案、综合档案、影音档案等。由于档案归集困难,加之无专业人员整理,有些联社将档案工作交由外请的档案管理人员执行基础工作。信用社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档案历时久远,坏损严重,超过保管年限的档案未及时进行清理。为方便销毁、清理,有些外请人员直接交给清洁人员处置,未严格执行档案销毁程序,给档案的信息泄露带来不必要的隐患。这些问题的出现,绝大多数是单位监管不力造成的,这不益于档案保管与监管,更易造成后期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室的随意性和不以为然。

(五)档案借阅纪律不明

档案室的重要工作是保证档案真实性与完整性,于是,档案的借阅便成了档案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目前而言,信用社常常为了查阅、借阅、调取资料的快捷方便,单人拿取档案室钥匙后自行翻阅、单独调取、带走备份等。这对于重要资料的监管是极为不利的,特别对金融机构的重要凭证管理、重要数据资料泄密、人事档案的流出等形成直接威胁。

二、优化档案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配置档案室人力,加大管理考核力度

众所周知,投入档案工作就意味着要默默无闻地做着分类、编页等繁琐工作,不易引起大家的重视,工作效果难以立竿见影。笔者认为,加强档案管理的首要条件就是引起领导重视,为档案室配备专业人员,为信用社的档案工作制定方向、目标和规划,并协调各方面关系。

1.创新人力资源配置。一是对分支机构较多的信用社,如我联社(27家分社),可继续实行兼职模式,但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请档案局专业人员进行督查,对整理不到位、管理不善之处进行及时整改,对做得好的地方继续发扬。二是对分支机构少的信用社,如君山联社(9家分社),可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定期督查,但必须签订保密协议,以免泄露商业秘密而减弱市场竞争力。三是对无分支机构的单位,如市办事处,可结合以上两种办法进行选取。

2.加大管理考核力度。各信用社可根据每年地方档案局的检查通报情况、日常档案整理情况以及档案人员的制度流程执行情况等3方面进行考核打分,赏罚分明,引起全员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和配合,不断激发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逐步夯实信用社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

3.建议轮岗管理档案。档案室的工作是背后的、不为他人理解的,但整理过程可以培养一个人细致谨慎、思路清晰的品质,这对于做好信用社的各项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建议部分员工都能有机会轮岗接触档案室的工作,了解信用社的发展痕迹,理清农信社部室、岗位的分类设置。

(二)建立健全档案制度,创新规范档案管理

1.设立指导热线,深入调研,解决实际问题。各联社应设立档案管理的指导热线,热线电话可设在办公室或财务部,供联社与基层信用社进行手把手地指导。这不但可以让各网点独立完成归档工作,而且能较快地掌握文书处理、分类、整合等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深入基层,调研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对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统一整改与指导,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向联社申请整修项目;对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历史遗留问题等,要尽力完善和早作打算。

2.转换管理机制,高效运行,创造应有效益。全省各地农信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农商行改革,档案管理机制应随着信用社管理机制的转变而创新,要善于从诸多不足中来不断进行完善。从单位管理效果来看,各种类型的档案应分部门管理,做到“分管一类、精通一类”,如人事档案,应由人力资源部负主要责任进行管理,并保管人事档案钥匙;业务档案,应由相关业务管理部门主要管理,考虑到其涉及单位业务经营等,还应形成自己的一套整理和保管体系;综合档案,应由办公室负责管理,同时兼顾其他类别档案的完好无缺,如影音资料等。从单位管理效益来看,无论查阅、调取何时何地何种档案资料,要做到“来龙去脉、一查便知”,而如何发挥档案室的这种利用价值,应从各部门的资料整合和保管着手,从各信用社的临柜登记簿、凭证、借据等资料归档做起,将有关联的档案资料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关联汇总的资料流水线。

3.创新管理制度,切实可行,适应当下形势。创新的实质是要从各网点的实际出发。信用社的大部分档案特别是业务资料分散在各分支机构,归档不规范、不统一、不齐全,档案利用率低,调取一手资料困难,这与当下快节奏、高质效的新发展形势是不匹配的。所以,档案管理的制度创新迫在眉睫,信用社应制定详细有效的制度条例,规范各类档案资料的整理与管理,明确档案工作的年度目标,明晰档案管理员的义务和责任,按月考核,年终评比,奖罚分明,从而调动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样一来,有制度的约束和激励,有单位的重视和赏罚,档案管理人员就无理由不尽职尽责了。

(三)加快硬件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自办公系统实现了电子化、无纸化后,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等成本,同时,也对档案的整理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不妨借鉴大学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办法。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配备电子查阅系统、监控设备、扫描仪、空调、干燥剂、通风管、樟脑丸、防水装置等,以达到相应的设施配备要求。二是加速现代化管理水平,把过去单一的档案室转变为集档案、资料、影音、照片、信息、统计等为一体的“档案信息中心”,管理部门要通过档案电子系统管理来发挥“信息中心”的作用,让信用社及网点的档案系统形成资源共享的信息联合体。这不仅符合现代单位精干、高效的原则,还利于增强档案管理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四)加强专业培训力度,创建一支专业队伍

目前来说,档案管理员的特点是任务多、工作杂、时间少,工作变化快,专业知识少,难以专心搞好归档工作。因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现代化的档案队伍,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也是有条件做到的。笔者建议,信用社要组织辖内员工做统一、专业的培训,减少理论知识的介绍,着重基本技能、实际操作方法、文件价值鉴定的原则和方法的知识普及,切实提高专业素养水平,让档案的重要性深入人心,让员工了解档案的各项整理流程,努力为档案使用者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五)严明档案查阅纪律,防范档案缺失风险

如有档案遗失或缺损,则上述所有的归档、整理、保管、保密工作都将付诸东流,情况严重的,还将受到处分。所以,对档案的查阅、调取、备份等行为,必须严明纪律,严格执行审批流程。笔者建议,档案管理员应对档案的查阅内容等进行详细登记,建立一个专门的查阅登记簿,防范档案漏页、缺损、遗失等不良风险。

 

 

 

 


分享到: